近日,上海市民政局制定了《关于深化推进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的实施方案(2025-2030年)》,计划到2030年,实现全市老年认知障碍社区干预机制全面建立,认知障碍老年人及其家庭在社区普遍能便捷获得支持关爱,这项工作在黄浦区也正在持续推进中社区卫生 。


认知障碍又称神经认知障碍,其中,“阿尔茨海默病”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社区卫生 。它就像一块“记忆橡皮擦”,是一种病理性的脑部疾病。应对认知障碍,尽早介入,科学预防是关键,社区医养结合就是一个好办法。日前,黄浦区民政、卫健联手在全区范围推出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约模式,全区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牵手26家养老服务机构,这一创新做法为认知障碍人群提供了福音。


豫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上海市首家开设社区记忆门诊的基层医疗机构,在认知障碍防治领域不断开展着探索与实践社区卫生 。中心积极构建“防、筛、诊、治、康、护”全链条的服务模式,打造以社区为枢纽、多方联动的“豫园模式”。该模式不仅有效对接仁济医院、精神卫生中心等上级医疗资源,还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形成医养结合、多元共融的认知康复服务网络,真正实现了“诊疗关口前移”,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业、便捷的认知健康管理服务。

目前,诸如黄浦区第一社会福利院、第二社会福利院、陈娟英敬老院、千鹤老年公寓昌里院、乳山院、南京东路街道敬老院、外滩街道敬老院、小东门街道敬老院等均实现了认知障碍“医养结合”新模式,社区医疗机构定时定点深入养老服务机构开展服务社区卫生 。据介绍,黄浦区推出的这项“诊疗+照护”融合模式已经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初步实现了筛治有去处,照护有回路,今年实现全区复制推广。


在半淞园路街道,每个周末都会开展认知障碍筛查体验活动,记者看到,很多老人都会前来通过做游戏、讲故事、音乐疗愈等手段,了解自身身体变化,普及认知障碍防护知识社区卫生 。工作人员也可以详细知晓老人是否有认知障碍前期症状,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护服务。
正在参加测试的老人告诉记者,“这种做游戏的方法,比较容易接受,参加活动后还有针对性的生活指导,我感觉比较有针对性社区卫生 。”记者看到,往往一些老人对于认知障碍讳莫如深,不愿意多谈,但是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恰恰认知障碍就是需要多社交,多聊天,多沟通,可见,认知障碍知识普及迫在眉睫。


好在黄浦区各方都在为此努力,去年开始,黄浦区中央科创区企业瑞华保险就和半淞园路街道合作,推出了首个针对社区认知障碍老人的照护保险产品,首期社区参保人数就有几百人,一定程度缓解了家庭成员照护认知障碍老人的生活压力社区卫生 。


老西门街道则发布了《营养护脑小锦囊》,揭牌成立“记忆守护健康驿站”,实现了24小时应急服务中心的快速响应机制街道联合31家单位成立“友好记忆伙伴”网络,构建社区支持矩阵,通过健康集市和互动活动呼吁社会关注认知症,传递温暖与关怀社区卫生 。

五里桥第一日间照护中心联合上海瑞金康复医院面向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推出健康讲座社区卫生 。治疗师围绕肌少症预防、肌力与耐力提升、心肺功能促进等主题,结合实用案例讲解并示范居家锻炼方法,帮助长者建立科学健康认知,掌握基础动作与注意事项。

活动还设置工具教学、一对一咨询及分组实操环节,借助专业设备针对性指导老人进行安全锻炼社区卫生 。日间照护中心依托“三级联动”机制,为长者提供机构、社区、居家无缝衔接的康复服务与慢病管理支持。
记者 / 高磊
编辑 / 刘晓静
图片 / 高磊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