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29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白杰戈)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北京从2020年开始在部分医疗机构试点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目标是用5年时间实现“全覆盖”社区卫生 。医务社会工作是指在卫生健康领域,运用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与专业方法,帮助患者及家属预防、缓解和解决因疾病所导致的情绪、心理和社会问题,提升医疗效果,促进公众健康的职业活动。5年来,这项工作在北京取得哪些进展,为就医体验带来哪些变化?是否能向更多地方推广?
北京市东城区白米仓胡同,81岁的居民宋瑞玲近两年有新的就医体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到家门口,还有医务社工上门探望社区卫生 。
宋瑞玲说:“我这腰做了手术,特别不方便,交道口社工对我可好了,总是关心我,三天两头地来看我社区卫生 。”
宋瑞玲所说的“交道口社工”,指的是交道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社会工作者社区卫生 。该中心于2023年在胡同里的平房区成立,胡昊楠是唯一一名专职医务社工。
胡昊楠说:“一开始的时候基本上大家不知道是志愿者还是护工,经常会有误会社区卫生 。既不是医生,也不是护士,我一开始也不太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交道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社工志愿者向居民传授“毛巾操”(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北京协和医院是国内最早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医疗机构,1921年成立初期就设置社会服务部社区卫生 。北京协和医院党委常委、纪委书记杨敦干介绍,目前全院共有专职医务社工7人,其中4人是两年前公开招聘,他们都具备硕士研究生学历和中级社工资格,在儿科、产科、老年医学科、罕见病中心、急诊、ICU等18个科室的25个病房开展常态化服务,包括深入参与多学科会诊(MDT)和联合查房,将心理社会评估融入诊疗全过程,针对患者及家属的实际需求,开展情绪支持、艺术疗愈、危机干预和经济救助等,每年个案服务上千例。
杨敦干表示:“比如我们曾帮助一位84岁的老人,他因租房纠纷心结七年,甚至在住院期间表达了轻生念头社区卫生 。社工通过家访帮助家属掌握认知退化老人的照护技巧,并精心策划‘归还房租’的善意剧本,最终解开了困扰老人多年的心结;一位34岁的高危孕妇,因妊娠合并肠梗阻独自在京治疗,医务社工不仅每天陪她谈心缓解焦虑,还及时联系‘爱心小家’解决住宿难题,最终她顺利分娩;一位神经性狼疮患儿在病房中情绪崩溃,抗拒治疗。医务社工不仅为她链接救助资源,还与护士合作,用草莓味护发喷雾为她梳起公主辫,带她做芳疗手工。通过艺术疗愈的介入,她逐渐从抗拒治疗转变为主动参与。”

北京协和医院医务社工团队为SLE(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加油鼓劲(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除了借鉴海内外的先进经验,北京也立足国情市情,探索医务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模式社区卫生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发言人王建辉介绍:“探索建立医务社工与社区社工对接机制,将卫生健康服务从医疗机构延伸至社会治理末梢,助力打通‘最后一公里’。将医务社会工作有机嵌入卫生健康服务关键环节。介入接诉即办,主动治理、导诊陪诊公益服务,有效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深度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慢病管理医养结合等重点工作,协助破解健康服务难题。”
在医务社工的助力下,交道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量同比增长52%,家庭医生签约率和老年人健康管理率分别提升17%和10%社区卫生 。中心副主任马琳介绍:“表扬信与锦旗数量持续增加,12345热线投诉明显下降。实践表明,医务社工已从初期活动的组织者逐步成长为社区资源的挖掘者,服务项目的设计者与健康价值的传播者。”
而在远郊的密云区高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社工梳理老年人健康状况和服务需求,匹配家医团队服务内容,制定慢病、失能等个性化服务包社区卫生 。
中心主任孙久视介绍:“在家庭医生开展慢病随访时,医务社工同步参与,对因担心药物副作用而不愿服药的老人,用身边的真实案例消除顾虑,为记忆力差的老人定制电话提醒服务社区卫生 。在家庭医生为老人提供年度体检、疫苗接种等基础健康服务时,医务社工同步开展一对一心理评估,重点关注空巢、失能及慢病老人的情绪状态,精准识别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定期上门开展陪伴聊天,需求跟进等服务。”

高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社工为老年患者过生日(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根据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的最新统计,目前全市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有293家,是两年前的近3倍;医务社会工作者787人,是两年前的2.5倍社区卫生 。作为医务社工的助手,志愿者队伍达到9803人,其中一些人是曾经的患者,包括交道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的一位五十多岁的女士。
医务社工胡昊楠介绍:“我接到这个个案以后,一个月看她一两回,跟她聊一两个小时社区卫生 。第一,确实没人和她说话;第二,因为多种慢性病缠身,她经常感到焦虑和担心,比如就她一个人了,总是担心‘我病倒了,如果倒在家里了,都没有人知道……’在一对一的帮扶过程中,再加上中心对她的悉心治疗,后来她就恢复正常了,人特别精神,还加入了我们的志愿者队伍。”
交道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活跃的志愿者有40多位,60岁的冀正红还参加了家庭保健员培训社区卫生 。
冀正红表示:“比如坐轮椅来的人不方便,我们主动上前帮忙社区卫生 。有的叔叔阿姨已经喝水了,可能就做不了B超。因为我们本身也是居民,我又是志愿者,沟通的时候能够更好理解一点,更方便一点。”
目前,北京全市16区卫生健康委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全面统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并对医务社工基础相对薄弱的基层卫生机构给予政策倾斜与培育支持社区卫生 。不过,在对这项工作进展的最新发布中,主管部门没有再提及此前“2025年实现‘全覆盖’”的表述。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宣传处处长姚秀军告诉中国之声,这是为了避免造成“工作已经画上句号”的误解,争取动员更多力量,持续推进,让医务社会工作更加全面、均衡。
姚秀军说:“比如,城六区与远郊区县就存在一些差异,在人员的匹配上和资源的链接上也存在差异,所以我们不再刻意强调‘全覆盖’社区卫生 。”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特别提到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在推进医务社会工作中发挥的作用社区卫生 。交道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社工胡昊楠最初是由韩红基金会派驻,后来留下成为专职医务社工。韩红基金会副秘书长王毅表示,他们已经向北京60家医疗机构派驻医务社工,培养专兼职医务社工583人次,未来会将经验向更多地方推广。
王毅表示:“系统梳理北京试点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北京模式、首都经验社区卫生 。推进医务社工向北京基层、郊区以及京津冀协同区域延展,拓展首都基层与远郊区服务网络,让更多的基层百姓从中受益。”